来源: 网络
2025-08-14 10:22
新年伊始,科技工作者就收到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政策礼包——最高法发布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及相关典型案例。意见聚焦涉科技创新审判中的突出问题,从6个方面提出了25条共计98项政策举措,全面覆盖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领域。最高法相关负责人明确表态,今后要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高质量”受到“严保护”。
这套政策组合拳直击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科技创新在法治保障上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给予了针对性的回应。比如,科技创新,关键在人,但很多时候,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缺乏自主权,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导致积极性受挫。对此,意见提出,依法审理职务发明人奖励、报酬纠纷案件,结合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保障发明人获得相应奖励和报酬的权利。比如,科技是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于民,也可助纣为虐,一些网络平台就凭借着技术优势,大搞强制“二选一”、大数据杀熟、低价倾销、强制搭售等扰乱市场秩序的小动作,破坏了公平竞争。对此,意见提出,依法规制科技创新领域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助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总的来说,意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务实姿态令人欣慰。
从发展大势出发,强化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服务保障十分必要。科技探索的每一次进步,不只拓展人类认知疆界,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大国都希望抢占命运的主动权,我们国家作出了“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部署。从成效上看,中国创新动力强劲、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亮眼成绩令人鼓舞,但我们也要看到,科研攻坚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除了技术难题,体制机制、法律伦理等方面也频现梗阻,很多时候,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就开始冒头。从科研人员的激励,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再到新兴技术的应用,一些掣肘因素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拖慢了科技创新步伐。惟有及时清理绊脚石,科研工作者才能轻装上阵,科技强国建成才能步履铿锵。
我们都是科技创新的受益者,理应关心、支持科技创新工作。这里头,司法部门的作用尤其重要。法律是社会秩序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发挥着定纷止争、传递导向的重要作用。护航科技创新,根本之策是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为科研领域提供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但制度是管总的,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诉诸制度解决,因而意见、案例的发布同样重要。我们常说,“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司法裁判一锤定音,具有法律性、终局性、权威性,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风向标意义。每一起审判结果都在传递鲜明信号:我们提倡什么、否定什么、保护什么、制裁什么。诚如上述最高法发布的意见,就是在传递一种信号:让符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行为受到鼓励、不符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行为受到限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促进科技创新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从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专门法,再到颁布施行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国防法等中设立专门条款,都起到了支撑科技创新的作用。眼下,科技创新风起云涌。从投资融资到成果转化,从科研人员到经营主体,其上下游链条长、涉及主体多、影响范围广,且利益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相关部门还是要不断捕捉新需求,持续为法律制度添砖加瓦。徒法不足以自行,良法还需善治。司法实践中,科研领域对相关案件的责任划分、处理方式等不免还有一些追问,这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解读,讲透法理、情理,给某些想“钻空子”的人以震慑,也鼓励更多科研人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顺时代潮流则兴,逆时代潮流则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用法治免去科技创新的后顾之忧,必能撬动更大潜力、激发更强动能。这是对科研领域负责,又何尝不是对全社会的贡献。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