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北京网友说 > 正文

五年之约:垃圾分类让北京“分” 出绿色新生活

来源: 王祝强

2025-08-14 20:37

2025年5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迎来实施五周年。从“试点先行”到“全域覆盖”,从“政策倡导”到“全民行动”,这场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的垃圾分类实践,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真正融入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更让城市环境在点滴改变中焕发新生。

从“要我分”到“我要分”:分类习惯融入城市基因

五年前,垃圾分类还是许多市民眼中的“麻烦事”。如今,在朝阳区奥运村街道平安嘉苑小区,居民殷宝琪熟练地将纸箱、矿泉水瓶投入蓝色可回收物桶,厨余垃圾抖入绿色桶,垃圾袋顺手扔进灰色其他垃圾桶。她笑言:“现在扔垃圾基本是两个袋子,在家分好才下楼,习惯成自然。”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五年来,北京市通过“一袋式”回收、智能回收箱等创新模式,让分类更便捷、更高效。以通州台湖分拣中心为例,回收的塑料餐盒、泡沫箱等低值可回收物,经分拣后被运往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数据显示,全市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从3000余吨增长至7450余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从“末端治理”到“源头减量”:科技赋能助力绿色转型

垃圾分类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市民习惯的养成,更体现在城市治理的升级。北京市以科技为支撑,推动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迈上新台阶。在荣华街道,AI督导员在垃圾桶站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精准识别不规范投放行为并自动预警;智能垃圾桶站配备感应开盖、自动除臭等功能,让居民投放更省心。

 

与此同时,垃圾分类与低碳生活深度融合。市民通过“爱分类”小程序预约上门回收,累计获得环保金可在社区超市消费,既减少资源浪费,又激发参与热情。数据显示,全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从2394吨增长至4828吨,增长率达102%;生活垃圾处理量从2.77万吨/日下降至2.17万吨/日,减量率超20%,相当于少建两座日处理3000吨的焚烧厂,节约土地资源的同时减少碳排放。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治”:共建共享绘就生态画卷

垃圾分类的推进,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北京市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发动党员、志愿者组建“红色先锋队”,常态化开展桶前值守、入户宣传;通过“红黑榜”、积分奖励等机制,提升居民分类参与率和正确投放率。目前,全市1.5万余个居住小区及村全部打造成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小区(村),98.3%的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投放,满意度达94.1%。

垃圾分类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城市环境的改善上。2024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连续四年达标,优良天数创有监测以来新纪录;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清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系统质量稳中有升。垃圾分类不仅是一场环境革命,更是一场文明升级,让“推窗见绿、开门即景”的绿色生态空间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

未来可期:以分类之变,筑绿色之城

五年的实践证明,垃圾分类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体系,推动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深度融合。未来,随着“无废城市”建设的推进,垃圾分类将进一步与低碳生活、循环经济相结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垃圾分类,看似是“举手之劳”,实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五年来,北京市民以行动诠释责任,用习惯守护家园,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成“新日常”。站在五周年的节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垃圾分类的持续深化,北京的绿色未来将更加可期。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

分享到

相关阅读